行山遇蛇的故事與反思 一動作隨時犯法

meeting snake while hiking

早前看到由野外定向Hong Kong Discovery的電郵,內容是關於他們在剛剛1年的人與自然共融計劃【生物多樣性學堂】的新聞資料。整個計劃包含多個環節,有「中銀香港生物多樣性大使」訓練計劃、全球城市自然挑戰賽、香港生物多樣性攝影比賽、專家分享會,及《生物多樣性學堂雜誌》。雖然針對對象以中小學生,但也有讓公眾參與部分,對我來講,該是全球城市自然挑戰賽最好玩,能跟全球自然科學愛好者比賽速查所在城市的野生生物物種,是多麼有刺激性的事。據新聞稿所講,香港有一間學校更拿到香港區觀察記錄總數第一名。

行山遇蛇進退兩難

說關於香港生物的經驗,最有記憶的一次是在東澳古道遇見青蛇。那時正值春日,萬物甦醒,見蛇不足為奇!問題是該青蛇很進擊,直接朝向我們方向衝過來,遠遠看到這模樣,實有進退兩難之感,同行友人竟然想到「打蛇隨棍上」,用行山杖來引蛇離開,順便丟棄那支舊的行山杖。說是好方法嗎?絕對不是。正當我們仍在討論之際,有位老伯經過,得知前方有蛇,悠悠對我們說:「不就得等牠走回樹林再行吧,你們又不是很趕時間。」

a hiking man with stick
行山杖是用來行山的,並非是武器。

他隨手在背包拿出一包東西,問我們有沒保鮮袋,他分了些硫磺粉給我們,說如果再遇見蛇就灑一些在路面,說蛇怕硫磺就不會跟來。等了好多一會後,我們認為是時候走了便繼續行程。果然沒蛇了,卻嗅得空氣間留有點點硫磺味。

行山遇蛇正確處理方法

我們很感謝老伯,也讓我反思我們的行山裝備跟行為。背包內除有水、零食、充電器、蚊怕水、行山杖外,簡單如藥油、藥水膠布也沒有。至於帶硫磺,顯然是我們從來沒想過的。有報導指硫磺其實對驅蛇的作用不大,但是至少「起了」安全的心理作用。朋友提議打蛇,是極力不主張,在野外的蛇一般是不會主動向人攻擊,除非之前有人「先撩者賤」,因切勿主動撩打,見蛇要保持冷靜,切勿尖叫,應先讓牠離開。

snake on grass
蛇愛在樹丫草叢出沒,行山時盡量避免走在這些地方。

再說在任何情況下打蛇都屬於犯法行為,根據香港法例第169章《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釋義,動物包括任何哺乳動物、雀鳥、爬蟲、兩棲動物、魚類或任何其他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不論屬野生或馴養。殘酷對待動物行為包括殘酷地打、踢、惡待、折磨、激怒或驚嚇動物,或因胡亂或不合理地作出或不作出某種作為而導致任何動物受到任何不必要的痛苦。進行以上行為,即屬犯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監禁3年及罰款20萬元。

蛇在食物鏈中的重要性

蛇在食物鏈中擔綱重要角色,蛇會吃害蟲,最明顯是老鼠,牠們會幫忙控制鼠類數量,保護農作物。而牠本身也是其他動物如蛙類、蜥蜴、蛇鵰,小狸貓和獴的食物,甚至部分蛇更會貪心地吃下體形巨大的動物,小至蛋、嬰兒,大至大象都聽過。

延伸閱讀